“端盒”、“108万元天价”、“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同比暴涨726.6%”……Labubu这个颠覆传统审美的潮玩IP,在2025年夏天展示了惊人的消费爆发力。
数据显示,Labubu用户中“25岁至35岁人群占比超六成”,成为年轻消费的新风向标。
就在这股热潮中,泡泡玛特在招聘平台悄然发布冰箱、小家电领域的设计开发岗位,部分职位月薪高达2.5万元。
LABUBU的流量狂潮
Labubu的全球爆火创造了潮玩界的神话。这个由设计师龙家升创作的“小怪兽”,凭借“圆润身形与叛逆眼神的反差萌”,在竞争白热化的潮玩市场杀出重围。
在海外市场,Labubu同样势不可挡。东南亚门店屡现抢购盛况,欧美市场快闪店引发社交狂欢,“北美地区单店日均客流量较平日激增300%”。
在Labubu全球爆红的背景下,泡泡玛特的跨界动作频频。6月15日,泡泡玛特首家独立珠宝店“popop”在北京开业;公司还成立了电影工作室,将推出《LABUBU与朋友们》动画剧集和大电影。
进军家电行业的迹象更为务实。泡泡玛特正在招聘“小家电研发工程师、冰箱领域专家等职位。
这一系列动作勾勒出泡泡玛特的商业生态模式——IP+盲盒+零售闭环+N。从最初的潮流杂货店,到盲盒零售商,再到如今的潮玩IP运营商,泡泡玛特正在拓展更多商业可能性。
是老套路,还是新赛道?
如今,家电行业的IP联名已屡见不鲜。海尔推出米奇、超能陆战队主题定制冰箱,美的打造草莓熊IP联名空调,科沃斯与漫威联名推出钢铁侠扫地机器人。
但像泡泡玛特这样亲自下场设计生产家电的潮玩企业“实属罕见”。
众所周知,IP联名属于“轻资产运营”。家电品牌与IP联名已成为成熟的营销模式。其核心优势在于轻资产、低风险、变现快。家电品牌可借助成熟IP的流量快速获取关注,无需投入研发和生产资源,降低市场进入门槛。
这种模式缺点在于,联名费用侵蚀利润,合作周期有限,产品同质化严重,IP与功能无关。
泡泡玛特似乎选择的是更具挑战的路径——亲自下场设计生产家电。这种模式核心优势在于能够深度整合IP与产品功能,保证利润率,同时构建产品生态。
当然,这种模式面临着“投入成本高,技术壁垒多,产品开发周期长”等挑战。更关键的是,泡泡玛特此次进入的是一个竞争白热化的成熟市场,竞争对手多、实力强、技术沉淀时间长。
潮玩跨界VS互联网家电
目前,中国小家电市场已是红海——2024年全渠道零售量仅增0.3%,零售额反降0.8%。全国小家电生产厂商超过45万家,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近期在股东大会上直言:"谁现在进入家电业,战略上已经输了。"他的观点基于对行业现状的判断:家电业已是高度成熟、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增长空间有限,效率提升接近瓶颈,且很难孵化出真正意义上的高科技企业。
不过,Labubu若进入家电领域,其核心竞争力显然不在传统性能参数比拼。数据显示,在中国Z世代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为情绪价值买单"的动机占比高达40.1%,这为Labubu提供了切入市场的独特角度。其独特的"丑萌"设计本身是一种反叛传统审美的符号,能吸引追求个性化的年轻群体。用户对Labubu的喜爱常通过换装、DIY改造并在社交平台分享来体现,产品成为社交互动的载体。
这种基于IP的强社群粘性,是传统家电品牌难以复制的资产。Labubu的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其IP特质与小家电功能自然融合,创造出超越纯功能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让粉丝从为盲盒买单过渡到为家电产品买单。
另一方面,家电竞争正从单品转向场景解决方案。海尔打造智慧家庭场景,小米构建"人车家全生态"。Labubu的优势在于其IP可构建独特生活场景,但能否将潮玩社群的归属感迁移到需要实用性的家电场景,并整合必要的技术支持,将是关键考验。
作为当下跨界家电行业成功品牌的代表,小米跨界家电的成功,核心在于依托成熟的代工体系实现高性价比策略,同时通过“全生态”战略强化智能互联体验,并借助用户共创敏捷响应需求。
科技新赛道网预测,由于企业基因的不同,Labubu若进军家电,前期可能会规避技术密集型品类,聚焦咖啡机、早餐机等高颜值、低门槛的小家电,将IP“丑萌”特质转化为设计语言,依托潮玩社群开展限量联名与用户共创。
写在最后:
科技新赛道网认为,无论成败,泡泡玛特的跨界尝试反映了消费市场的一种变革方向。这场跨界本质是"情绪价值驱动"的新消费模式对传统家电行业的冲击,商品价值已从单一的功能满足转向情感承载与解决问题的统一,最终胜负取决于谁能更深刻地满足消费者融合理性需求与感性渴望的综合体验。
那么,你觉得此次LABUBU的家电跨界能否成功?曾经抢购Labubu的大家,会为同样印着小怪兽的冰箱和小家电买单吗?